猛龙夺冠:一个被“建构”出的媒介事件
点击关注 遇见觅游 遇见幸运
整合作者:觅游李楠学长
编审:觅游东东学长
背景介绍:
多伦多猛龙队是NBA最年轻的球队之一,于1995年成立并在1995-1996赛季加盟NBA,是一支属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省会多伦多的职业篮球队,是美国男篮职业联赛(NBA)东部联盟大西洋赛区的一部分。北京时间2019年6月14日,猛龙队客场4-2战胜勇士赢下总决赛,猛龙队首次拿到NBA总冠军。
猛龙赢得总冠军的时间是北京时间的中午,我的室友放下筷子,一脸疑惑地问我:“猛龙是什么龙?怎么就牛逼了?挖到化石了吗?”
经历了室友的死亡三问后,再看看朋友圈的刷屏盛况,我忽然觉得很有意思。从本质上来说,NBA总决赛只是十几个人在美国或者加拿大某一座球馆里打篮球,尽管运动员们的竞技水平非常高,但仅凭这个理由,真的可以解释NBA总决赛的火爆吗?
与政治、经济事件不同,除了精神层面上的波动,体育比赛对我们的生活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但它们攫取了绝不亚于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的注意力。这些注意力汇聚在一起,每年为体育产业创造了难以想象的巨额财富。
解释NBA总决赛的火爆并不难,因为NBA总决赛是一个典型的媒介事件。
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媒介事件”作为一种新颖的电视样式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全球有近2亿人在1969年同时目睹了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的壮举;1981年英国皇室为查尔斯与戴安娜举办的婚礼则在79个国家现场直播,观看的人数超过5亿……而在1999年岁末,全球几十家电视台联合现场转播的24个时区中,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相继跨入2000千禧之年的盛况,更是吸引了几十亿人的目光。
这些经由电视媒介传播的历史性事件,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众多观众进入“空中”的“历史的现场直播”,经历了“一种不在现场的`现场体验'”。媒介事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种“虚拟的真实感”,它还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参与式的仪式感”,可以这么说,媒介事件被策划、传播以及收看的过程就是一场“媒介仪式”的举行过程。
一、媒介事件的界定
一般说来,“媒介事件”这个概念包含着以下几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认为媒介事件就是那些经由媒介传播的“假事件”。20世纪6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在其所著《形象》一书中提出“假事件”概念,他将假事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并指出了假事件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等特征。
他把诸如记者招待会、大厦剪彩、游行示威乃至候选人电视辩论等事件都归入“假事件”之列。韦尔伯·施拉姆对这一现象使用过“媒介事件”的概念来表述。他认为媒介事件“主要是制造出来供传媒作报道的事件”,并且重点讨论了为各种竞选服务的媒介事件。施拉姆所说的媒介事件,实质上就是布尔斯廷提出的假事件,是由政治利益集团制造的假事件。
对于“媒介事件”概念的第二种理解出自美国传播学者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的《媒介事件》一书,在该书的开篇作者就提出了“媒介事件”的含义:“本书讲的是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是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划时代的政治和体育竞赛;表现超凡魅力的政治使命;以及大人物们所经历的过渡仪式———我们分别称之为`竞赛'、`征服'和`加冕'……”这一理解从文化的角度讨论宏大事件的电视直播,专指电视媒介中的重大事件。
关于二者的区别,“伪事件”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人为事件,被渲染夸大有重要意义而加以报道,属于“策划新闻”。“媒介事件”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真实发生的新闻事件,虽然也是提前策划的报道,属于“新闻策划”,但是事件的重大性又衍生出“干扰性、垄断性、直播性和远地点性”,即媒介事件中断了人们日常按部就班的生活习惯,排斥其他新闻报道,由电视现场直播,多数情况下发生在国内遥远的地方。
在本文中,笔者还是比较倾向于对媒介事件的具体的微观理解,认为媒介事件就是那些“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但还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些电视中的媒介事件的进展过程中,并不排除其他媒介对该事件的传播。比如,一场由电视直播展现的体育比赛,仍然可以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拓展其传播渠道,以获取更多的受众,但这并不影响这场比赛的“媒介事件”性质。
研究表明,如今媒介事件已无法像《媒介事件》成书之时保持对全体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垄断,并继而生成仪式化的集体记忆,但我们却发现,戴扬和卡茨笔下媒介事件的其中一个类型———竞赛,在传统仪式性媒介事件式微之时仍保持对集体注意力的聚焦,并制造着节日性收视,成为了仪式性媒介事件的最后一个“堡垒”。另一方面,媒体参与重大体育赛事的方式和渠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在较长时间内,以更加广阔的文化视域,多媒体联动报道的局面。综上所述,可以把当今的体育媒介事件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内,电视、网络、平面、移动等多媒体联动密集报道,引发受众广泛关注、参与的体育事件及其相关活动。
二、猛龙夺冠:体育媒介事件的传播过程
艾柯提出的“封闭漂流”概念,可以形象地解读体育媒介事件形成的过程:
第1阶段,媒体介入“零度事件”,即尚无附加意义的体育事件或相关活动。
第2阶段,将体育事件或相关活动变成媒体事件,同时将事件转化为多种符号文本信息。
第3阶段,其他媒体加入对同一体育赛事的报道,越来越多的信息涌现,赋予其多种符号意义,事件本身慢慢隐退。
第4阶段,媒体与体育赛事本身不再有联系,它只是自身的拟像。
这时媒体信息互相指涉,无限衍义出各种符号,而不再涉及体育事件或相关活动本身。整个过程就像拟像运动的4个阶段。
以猛龙对阵勇士的NBA总决赛报道为例。第1阶段,媒体会根据NBA总决赛举行的时间进行赛事前外围文本的建构,为赛事“预热”。NBA总决赛开幕前的一个星期央视就有很多栏目报道相关信息。通过介绍球队的备战情况、比赛状态,介绍赛程、比赛场地等,提供给人们一个熟悉的事件环境;通过连续的、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建构事件情境,赋予人们积极的角色,为参与媒体做好准备。网络、平面媒体也摩拳擦掌,策划即将到来的媒介事件,谁也不愿意在这样重要的时刻“失声”,被人们遗忘。
第2阶段,设置议程,赋予事件更多的意义,引发广泛的关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普通议题的传播效果甚微;但如果经由媒介设置议程,对事件赋予一种或多种社会核心价值,才能引发人们的共鸣,更加愿意参与其中,从而使得其传播效果倍增。多媒体联动的普遍性、累积性及共鸣性汇聚起来,就会将地域分散的受众整合为一个心理群体,从而促使体育事件由媒介的议程转变为受众日常生活的议题。
第3阶段,多媒体联动紧密,使事件呈现非常状态,继而主导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营造了一个狂欢的、动态的仪式语境。
首先,直播的赛事内容作为体育媒介事件的核心,是人们集体关注、想象的基点。赛事直播运用聚焦、放大、重组、渲染等手段,赋予其对抗、英雄、国家、民族等话题,将竞赛演绎成为狂欢化的符号体验,体育媒介事件因而成为大众梦想的舞台,精神的家园。
其次,赛事期间,由赛场引发的话题成为各类议题的中心,类媒介事件齐聚。平面媒体纷纷扩大版面、各大网站也各显神通,名人评球、观点调查、专题讨论、球星表现、赛场意外等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第4阶段,在赛事愈行愈远后,和事件相关的议题也渐渐淡出媒介的视野,平面媒体就好像事件没有发生过一样,网络上的NBA总决赛专题也不再更新,比赛只是作为历史的存档,成为演播室专题讨论的话题,精心编辑的对事件、球星的回忆被赋予了所指的符号意义,定格成一种媒介记忆,沉淀在人们心底的某个角落,慢慢湮没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轨迹中,等待着在下一次的媒介仪式中被重新唤起。
三、体育媒介事件的传播特点
1、周期性、垄断性
作为媒介事件的大型体育赛事一般具有周期性,如亚运会、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都是4年1届。以奥运会为例,赛事的组织、项目设置、举办城市的选择等都归属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赛事的转播权、经营权、赞助产品都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奥运会从申办成功到举行一般要经过4~8年的准备,举办国家的奥委会及举办城市往往会借助大众传媒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宣传热潮,奥运会会标、奥运吉祥物的设计、奥运会歌的征集、比赛场馆的修建及电视、地铁、露天广告的宣传,无不激起国民的期待,也会引起世界的关注。而突发性的体育媒介事件则没有这个特点。
2、娱乐化
2007年,卡茨与利布斯提出创伤性事件的概念,研究认为如今的媒介事件往往以冲突为主题,诸如灾难、恐怖和战争类事件的直播已越来越多地占据电视时段,他们以“告别和平”鲜明地展示了当今的媒介事件在类型和主题上的转变,但也许是他们对体育事件缺乏关注,体育媒介事件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减弱,而是越来越显示出其在当今社会的不可或缺,它更加强调庆祝一致性、重建秩序,突出娱乐元素。
如今的NBA总决赛已经被贴上了“媒介盛宴”“全球狂欢”的标签。经过前期的宣传报道,节日的气氛弥散开来,观众怀着期待的心情盼望着节日的到来。现场直播的赛事无疑使气氛达到了高潮,直播更加突出了体育特有的娱乐狂欢化因子,把赛事演绎成光影像具备的嘉年华,气势宏伟的场景、排山倒海的观众,都被巧妙地转变为景观化的文化表达。人们通过现场观众入驻事件,集体的狂热随着直播的扩散蔓延至世界的每个角落,人们聚集在一起摇旗呐喊、群情雀跃,此时,现实和虚拟的界限已不重要,NBA总决赛成为了大众共享的节日体验。
3、拟态参与
在传统媒介事件式微的今天,体育媒介事件仍然赋予着人类前所未有的参与性,营造着一个“共同在场”的体验氛围。网络时代人们的媒介接触渠道更为丰富,参与媒介事件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互动化参与更加开放、便捷、迅速,但体育媒介事件仍然实现了同时异地共享,“全球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事件下共同分享同一个表情、同一种声音、同一个画面”创造着对公众集体注意力的垄断。
重大体育赛事公用信号在制作理念上已经非常先进,2012年南非世界杯的现场转播机位达到了30个,镜头的快速转换、变焦和特写,让赛场上的全景和微观层面均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慢镜头的回放突出了运动员的精彩球技,特写镜头强化了运动员的喜怒哀乐,刺激着人们的全部感官系统,曾经在场才能体验的氛围让位于屏幕前的观看,甚至较现场更具感染力,缩短了与人们空间距离上的鸿沟,遥远的事件得以即时呈现在眼前,仿佛亲临其中。
真题速递:
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
论述题:当今大众传播已经走向"小众传播",但一些如世界杯,奥运会的媒介事件却仍能吸引大量受众,请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面试:
什么是媒介事件?奥运会算媒介事件吗?傅园慧这事算媒介事件吗?
参考文献:
[1]王士宇,方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事件”:俄罗斯世界杯报道观察[J].新闻与写作,2018(08):96-98.
[2]董青,洪艳.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的体育媒介事件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8(01):28-31.
[3]郭建斌.如何理解“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兼评《媒介事件》和《作为文化的传播》[J].国际新闻界,2014,36(04):6-19.
[4]周鸿雁. 仪式华盖下的传播:詹姆斯·W·凯瑞传播思想研究[D].上海大学,2011.
[5]刘建明.“仪式”视角下传播研究几个关键概念被误读现象研究——与郭建斌教授商榷[J].国际新闻界,2015,37(11):64-74.
暑期公开课第2场讲座预告:6月21日(周五)晚7:00
《中新史:分分必争,不仅仅是“背多分”》
主讲人:茄子学姐
讲座地址:cctalk群号82059398
讲座大纲:
(一)中新史的重要性,用分数比重说话
(总体比重、院校比重与题型比重,以重要性纠正以往的“敷衍”、“排斥”情绪)
(二)不丢分、少丢分就是在拿分
(凸显中新史知识点的“细腻”,为梳理笔记和记忆技巧做铺垫)
(三)如何得分
(除了基本的知识点,茫茫人海中如何用特色获得更多的分数,历史的专业性如何体现)
(四)花最少的时间得最优质的分数
(强调在备考阶段的知识运用程度,为考场上的灵活思辨预留时间和空间)
(五)新闻史的考题特征决定了备考战略(全局把控,细节突破,效率先行)
觅游全程班二期启动
近期优质内容必读:
--觅游寄语--
觅游的每个学长学姐都曾是考研人,所以我们更清楚你的无助和你的需要。也许你看到文章与总结会有感于自己的浅薄,也许你会惊喜的在里面发现你需要的文字,这些都没关系,以后的日子,我们还会陪你继续走下去。慢慢地,改变就会一点点地在你身上发生。
以下几篇经验贴,在备考之初好好研读,相信你能从中找到合适自己的经验,为接下来考研摸清备考方向,积蓄属于自己的力量。
不要急,慢慢来才会比较快。
经验贴合集:
一战人大初试第三名:回顾整个考研时光,我的脑海里只有几个字“平平淡淡才是真”。
组团经验贴:深大专硕初试第2名——看到就是赚到的三跨少女初试413分秘籍
遇见觅游 · 遇见幸运
微信公号 : 觅游新传考研
新浪微博:觅游新传考研
喜马拉雅FM:觅游新传考研
伴随式教育 ▏相信坚持的力量